试题列表
填空题
题型:填空题主观题答案允许乱序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1
平面汇交力系有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求解 个未知量。
学生答案:2;2
题型:填空题主观题答案不允许乱序分值4分难度:一般得分:4
2
F1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F2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分别为、 。
学生答案:-F1cosα;F1sinα;F2cosβ;F2sinβ
判断题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在任何情况下,内部任意两点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这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2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的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这一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3合力一定比分力大。这一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
4平面汇交力系简化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的汇交点,其大小和方向由原力系中各分力的矢量和确定。这一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5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一定等于力沿坐标轴分解的分力的大小。这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6两点受力的构件都是二力构件。这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7匀速运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一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
8
如图所示,AC和BC为刚性杆、据力的可传性原理,力可以由点D沿其作用线滑移到点H。这一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判断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9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一定是静止的。这一说法( )。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单选题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
力在某坐标轴上投影为零,如力的大小不为零,则该力一定与该坐标轴垂直。
A
错误
B
正确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较难得分:
2
图示三铰刚架上作用力偶,则支座B的约束反力方向应为( )。

A
垂直于AC连线
B
沿BC连线
C
平行于AC连线
D
沿AC连线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3
只要平面力偶的力偶矩保持不变,可将力偶的力和臂作相应的改变,而不影响其对刚体的效应。
A
错误
B
正确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4在下列法则、公理、原理和定律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是( )。
A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B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C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D力的可传性原理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5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A
错误
B
正确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6
力偶对坐标轴上的任意点取矩为( )。
A
随坐标变化
B
力偶矩原值
C
随矩心变化
D
零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中等得分:2
7
以下几种构件的受力情况中,属于分布力作用的是( )。
A
楼板对屋梁的作用力
B
桥墩对主梁的支持力
C
自行车轮胎对地面的压力
D
车削工件时,车刀对工件的作用力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8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也可以用三力矩式平衡方程∑MA(F)=0,∑MB(F)=0, ∑MC(F)=0表示,欲使这组方程是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奈件,其附加条件为( )。
A
投影轴z轴不垂直于A、B或B、C连线
B
投影轴y轴不垂直于A、B或B、C连线
C
投影轴z轴垂直于y轴
D
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9
力在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大小和坐标原点位置有关。
A
错误
B
正确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0
当力沿着作用线移动时,则力对同一点的矩不会改变。
A
正确
B
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1
平面力偶系合成的结果为一合力偶,合力偶矩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相等。
A
错误
B
正确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12
一力作平行移动后,新点上的附加力偶一定( )。
A
不存在
B
存在且与平移距离无关
C
无法计算
D
存在且与平移距离有关
学生答案:D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3
平面力系的合力对某一坐标轴的投影一定等于力系中( )。
A
各力对同一轴的投影绝对值之和
B
各力对同一轴的投影代数值之和
C
各力矢量和的大小
D
各力大小之和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14
n个物体组成的物体体系在平面力系作用下,最多可建立3n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A
错误
B
正确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5
力偶对物体只有转动效应无移动效应,不能用一个力来代替。
A
正确
B
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6
结构是由构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
A
正确
B
错误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一般得分:2
17
物体系统的受力图上一定不能画出( )。
A
主动力
B
系统外力
C
系统内力
D
约束力
学生答案:C
老师点评:
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2分难度:简单得分:2
18
力偶在任何坐标轴的投影不一定是零。
A
正确
B
错误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简答题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5分难度:中等得分:10
1
如图所示刚架受均布载荷q=15kN/m及力F=60kN作用。不计刚架自重,试求支座A、B的约束力。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中等得分:4
2
作出图示梁AB、CD和整体受力图。各物体自重不计。

学生答案:
结构分析
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AB 梁:水平杆,A 端为固定铰支座,B 端与 CD 杆在 B 点铰接(但图上看,B 是水平梁右端,C 是竖杆上端,其实 B、C 是同一个铰接点?看题中说“梁 AB、CD”,说明 AB 与 CD 在 C 处铰接,但图上标注 AB 是水平段,C 是竖杆上端,B 是水平段右端,那么 B 与 C 是同一个点吗?)
仔细看图:水平梁 AB 在 A 端铰支座,在 C 点与竖杆 CD 铰接,但水平梁右端是 B 还是 C?题目说“梁 AB、CD”,可能 AB 是水平梁,CD 是斜置或竖着的二力杆?但图里 CD 是弯曲杆,D 端铰支座,C 端与 AB 铰接,B 端是自由端?不对,图上 AB 是水平梁,B 是自由端,C 是中间铰接点,D 是 CD 杆的底端铰支座。
但文字说“梁 AB、CD 和整体受力图”,说明 AB 与 CD 是两个物体,在 C 铰接。
从图看:A 铰支座,AB 水平,C 在 AB 中间位置铰接 CD 杆,CD 杆是曲线形状,D 端铰支座。B 是 AB 右端自由端,无载荷?但图上有均布载荷 q 作用在 AB 全段。
所以系统是:
1、AB 梁:A 端铰支座,C 点受 CD 杆的力(铰链),B 端自由。
2、 CD 杆:C 端铰接 AB,D 端铰支座,CD 为二力杆(自重不计,只两端受力)→ 所以 CD 受力沿 C、D 连线。
3、均布载荷 q 作用在 AB 上。
2. 各物体受力图
(1) CD 杆受力图
CD 是二力杆(只在 C、D 两点受力,且平衡),所以力 F_C 与 F_D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沿 CD 直线(注意这里 CD 是曲线形状,但如果是二力杆,受力必沿两端铰链中心的连线,即假想 CD 为直杆连接 C 与 D 的直线方向,而不是曲线形状,但原图是曲线杆,可能题设中仍视为二力构件,因为只有两端受力,自重不计)。
所以 CD 受力:C 端受 AB 给的力 F_CD,D 端受支座反力 F_DC,二力共线。
(2) AB 梁受力图
A 端:铰支座,反力 A x ,A y 。
分布力 q:向下,画在 AB 上。
C 点:受 CD 杆的作用力 F C ,方向沿 DC 连线(对 AB 来说,C 点受的力与 F_CD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于 CD 杆受的 C 端力)。
B 端:自由,无力。
由二力杆 CD 可判断 F_C 的方向:
假设 D 低于 C,且 CD 杆大致斜向,连线 C 到 D 是向右下。那么对 CD 杆,D 端支座反力向上左?需看整体平衡判断。但受力图只要求画出力方向,不一定求值,所以可假设一个方向(比如压力,则 C 端对 AB 的力是斜向下右?但这样 AB 在 C 点受向下的力,与均布载荷一起会使 A 端反力向上)。
通常假设 CD 受压力,F_C 指向 C(对 CD 杆),所以对 AB 梁,C 点受力是背离 AB(向下右),这样合理。
(3) 整体受力图
整体:A 端铰支座反力 A x ,A y ;D 端铰支座反力 D x ,D y 。
均布载荷 q 在 AB 上。
去掉 C 铰内力(不画),因为内力成对出现,整体不考虑。
3. 受力图示意
我没法在这里直接画图,但可以描述如下:
AB 梁受力图(单独取出): 在 A 点:画 A x (水平),A y (竖直)。
在 AB 上:向下的均布载荷 q。
在 C 点:画力 F C ,方向沿 C 到 D 的连线(斜向)。
B 端:无力。
CD 杆受力图(单独取出): C 点:力 F C ′ (与 AB 的 C 点力是作用反作用关系,方向相反)。
D 点:力 F D ,与 F C ′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 D–C 连线。
整体受力图: A 点:A x ,A y 。
D 点:D x ,D y (注意 D 为铰支座,有二分力)。
分布载荷 q 在 AB 段。 不画 C 铰的力。
老师点评:
未见受力分析图。解题思路:应分别取AB杆、CD杆、整体分析受力。CD杆为二力杆,二力杆受力沿CD方向。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5分难度:中等得分:10
3
由AC和CD构成的组合梁通过铰链C连接,其支承和受力如图所示。已知均布载荷
q=10kN/m,力偶矩M=40kN·m,不计梁重。试求支座A、B、D的约束力和铰链C处所受的力。

学生答案:
结构拆分与受力分析
结构由 AC 梁 与 CD 梁 在 C 点铰接组成。
已知:
q=10 kN/m,作用在 AC 段全长 4 m(AB = BC = 2 m)。
力偶 M=40 kN\cdotpm(顺时针),作用在 CD 段。
支座:
A:固定铰支座(A x ,A y )
B:可动铰支座(B y ,垂直向上)
D:可动铰支座(D y ,垂直向上)
尺寸:AB = 2 m,BC = 2 m,CD = 2 m,所以 AC = 4 m,CD = 2 m。
2. 先取 CD 梁分析
对 CD 梁(C 为铰,D 为可动铰支座):
受力:C 点铰接力 C x ,C y (假设方向对 CD 梁:C x 向右,C y 向上),D 点反力 D y 向上,力偶 M 作用在 CD 梁上(图示为顺时针)。
对 D 点取矩(逆时针为正):
∑M D =0:C y ×2+M=0 C y ×2+40=0 C y =−20 kN
负号表示对 CD 梁来说,C y 实际向下。即 CD 梁在 C 点受到向下的力。
CD 梁 y 方向平衡: C y +D y =0 −20+D y =0⇒D y =20 kN (↑)
CD 梁 x 方向平衡: C x =0 (因为 CD 梁水平方向无其他载荷)
所以 C x =0。
3. 再取 AC 梁分析
AC 梁:
A 端:A x ,A y
B 点:B y 向上
C 点 铰接力:与 CD 梁的 C 点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对 AC 梁: C x ′ =0,C y ′ =20 kN向上(因为 CD 梁受向下 20 kN,所以给 AC 梁向上 20 kN)
均布载荷 q=10 kN/m作用在 AC 全长 4 m,合力 Q=10×4=40 kN,作用在 AC 中点(距 A 2 m)。
AC 梁对 A 点取矩(逆时针为正):
∑M A =0:
B y ×2−Q×2+C y ′ ×4=0
B y ×2−40×2+20×4=0
2B y −80+80=0
2B y =0⇒B y =0
AC 梁 y 方向平衡:
A y +B y +C y ′ −Q=0
A y +0+20−40=0
A y −20=0⇒A y =20 kN (↑)
AC 梁 x 方向平衡: A x +C x ′ =0⇒A x +0=0 A x =0
4. 最终结果
支座约束力:
A x =0,A y =20 kN (↑) B y =0 D y =20 kN (↑)
铰链 C 处受力(对 AC 梁而言): C x =0,C y =20 kN (↓ 对 CD 梁而言,即向上推 AC 梁)
通常题目要求 C 处受力指“AC 梁给 CD 梁的力”或“铰链 C 的总受力”,这里 CD 梁受的 C 点力为:
C x =0,C y =−20 kN (↓)
若以整体看,C 处内力成对,大小 20 kN,CD 梁受向下,AC 梁受向上。
A x =0, A y =20 kN, B y =0, D y =20 kN, C x =0, C y =20 kN
(其中 C y 指 AC 梁在 C 点受的竖向力向上 20 kN)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