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社会学基础第一次形考作业单选题答案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继续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2、孔德在()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研究》
C、《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D、《社会学原理》
正确答案:A
3、()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对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
A、互动论
B、符号论
C、教化论
D、学习论
正确答案:C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对个体社会化的必要性。
A、阶级
B、大众传播媒介
C、同龄群体
D、家庭
正确答案:C
5、一般认为,()于1916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社会学是中国人在大学讲授社会学的开始。
A、康有为
B、瞿秋白
C、康宝忠
D、晏阳初
正确答案:C
6、需要层次论是()初次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正确答案:D
7、()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
A、社会问题与社会秩序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社会结构
D、社会变迁
正确答案:B
8、()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
A、社会唯实论
B、功能主义
C、社会唯名论
D、冲突理论
正确答案:A
9、人类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在于()。
A、语言
B、劳动
C、思维
D、直立行走
正确答案:B
2、10、强调“身临其境、融入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社会实验方法
D、定性分析
正确答案:B
11、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被叫做()。
A、社会体系
B、社会制度
C、经济体制
D、社会结构
正确答案:D
12、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斯宾塞
C、萨姆纳
D、迪尔凯姆
正确答案:D
13、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是()。
A、合作
B、调适
C、冲突
D、竞争
正确答案:A
14、()是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A、文化
B、人
C、地理
D、心理
正确答案:B
15、()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正确答案:D
16、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是()。
A、韦伯
B、迪尔凯姆
C、孔德
D、斯宾塞
正确答案:D
17、下面四种活动中,()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春游
C、球迷闹事
D、抢购
正确答案:B
二、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社会学基础第一次形考作业多选题答案
1、孔德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在于()。
A、是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
B、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C、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D、对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及其研究对象做出了区分和概括
正确答案:B;C;D
2、从纽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
A、序列关系
B、业缘关系
C、血缘(血亲)关系
D、地缘关系
正确答案:B;C;D
3、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
A、具有微观取向,强调社会的建构性
B、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C、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
D、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正确答案:A;B;C;D
4、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行为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技能社会化
正确答案:A;B;C;D
5、社会学产生的条件包括()。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的发展
C、经济学、政治学的发展
D、以往思想家们关于社会的探索
正确答案:A;B;D
6、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有()。
A、迪尔凯姆
B、孔德
C、韦伯
D、斯宾塞
正确答案:A;B;C;D
7、影响人际互动的因素主要包括()。
A、人际吸引
B、身体语言
C、行动意义
D、空间距离
正确答案:A;B;D
三、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社会学基础第一次形考作业简答题答案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5分难度:较难得分:15
1、竞争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竞争的形成以下述条件为基础:第一,存在着企图占有同一目标的多个个人或群体,想占有的同一目标产生竞争点,对于不同目标的追求不形成竞争。第二,参与竞争者都希望独自占有这一目标物,而不是共享,即竞争具有排他性。第三,这种被争夺目标是稀缺的,即一方对它的占有就意味着其他参与者对它的占有机会的丧失。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30分难度:困难得分:22
2、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对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内容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对你个人社会化影响较大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开放性题目,建议自行使用AI生成后人工润色,防止雷同0分(年费可专享定制)
学生答案1: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社会技能、认同社会价值,从 “生物人” 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 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 社会通过家庭、学校、社群等载体向个体传递规则与文化,个体则在适应中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与社会的和谐融入。社会化的内容涵盖三个核心维度:一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即学习法律、道德、礼仪等规则,比如遵守交通法规、尊重他人隐私,这些是个体在社会中正常交往的基础;二是社会技能的掌握,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能,是个体立足社会的生存保障;三是社会角色的认同,即明确自身在不同场景中的身份与责任,比如在家庭中是子女、在学校中是学生、在工作中是职员,角色认知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适配度。
对我个人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李老师。彼时我性格内向,因不擅长公开表达,在课堂发言和小组活动中常刻意回避,甚至因担心 “出错” 而拒绝参与班级事务,这一状态让我逐渐与集体脱节,也阻碍了社会化进程。李老师发现后,并未简单鼓励我 “大胆一点”,而是先让我担任班级 “学习记录员”—— 每天整理课堂重点并分享到班级群,这一角色无需面对面表达,却能让我通过文字参与集体事务。半个学期后,她又推荐我组织 “学习方法分享会”,并提前与我一起梳理分享框架,还在会前模拟演练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分享会顺利举办,我收到了同学的认可,也第一次感受到 “主动参与社会互动” 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李老师不仅帮我掌握了 “公开表达” 的社会技能,更让我突破了 “害怕出错” 的心理障碍,理解了 “社会角色需要主动尝试才能胜任” 的道理。此后,我开始主动加入社团、参与志愿者活动,逐步从 “被动回避” 转变为 “主动融入”,也更清晰地认知到 “学生”“社团成员”“志愿者” 等不同角色的责任。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的社会化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在关键他人的引导下,主动突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而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推动,往往能成为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学生答案2: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互动、学习和内化,逐步掌握社会规范、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贯穿人的一生,而且内容广泛,涉及语言习得、道德发展、角色认知、职业适应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社会化既包括家庭、学校等初级群体的潜移默化,也涵盖社会制度、媒体传播等宏观力量的塑造,其核心在于使个体学会适应社会并参与其建构,最终实现自我与社会的一体化。对我而言,社会化并非抽象理论,而是真切的生活体验——其中影响尤深的是高中时参与校辩论队的经历。在此之前,我习惯于独自思考,不善表达更怯于公开反驳,但辩论训练强制我走出舒适区:每周的团队讨论要求我倾听他人逻辑,模赛实战迫使我清晰陈述观点,而失败后的复盘更是让我学会了接纳批评、反思漏洞。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和思维逻辑,更深刻改变了我对社会互动的理解——我意识到真理往往通过碰撞显现,合作比竞争更能推动成长;同时,辩论议题涉及社会公平、法律伦理等,让我提前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复杂规则,从而内化了理性讨论、尊重异见的文明习惯。可以说,辩论队如同一个“微型社会”,它以高强度、结构化的方式加速了我的社会化:既赋予我表达自我的能力,也教会我如何与他人共处,并在集体中定位自己的角色。这一经历至今仍影响着我的沟通方式和价值判断,成为我社会化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学生答案3: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互动,从单纯的 “生物人” 成长为具备社会属性、能适应社会生活的 “社会人” 的过程。它并非单向的被动接受,而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 社会通过家庭、学校、社群等渠道传递文化、规则与价值,个体则在吸收、实践中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社会规范的习得,即理解并遵守法律、道德、礼仪等行为准则,比如不随地吐痰、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这些是个体融入社会的 “基本通行证”;二是社会技能的掌握,包括生活技能、交往技能,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足的 “生存工具”;三是社会价值的认同,即接受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公平,这是个体形成稳定人格、明确人生方向的基础。
对我个人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是大学期间参与 “乡村支教” 的经历。在此之前,我对 “社会责任” 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日常关注的多是个人学业与生活,甚至因成长环境单一,对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缺乏认知,社会化进程局限在 “校园小圈子”。支教时,我负责教乡村小学的孩子英语,起初因不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照搬城市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后来,我跟着当地老师走访学生家庭,看到有些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却仍坚持早起读书。这让我深受触动,开始调整教学方式 —— 用他们熟悉的农作物举例讲解英语单词,利用课后时间帮他们辅导作业,还组织 “梦想分享会” 鼓励他们表达想法。
这段经历让我跳出了个人视角:一方面,我学会了 “换位思考” 这一重要的社会交往技能,懂得根据不同对象调整沟通与行动方式;另一方面,我真正理解了 “社会责任” 的实际意义,不再只关注个人得失,而是开始主动关注社会议题,比如参与公益捐赠、传播乡村教育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意识到 “社会人” 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为社会贡献力量,这种认知的转变,推动我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也让我对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