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卫生学形考作业一单选题答案
1、甲状腺素对儿童的影响是()
A、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B、影响儿童生长及发育
C、影响儿童生长
D、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学生答案:D
2、下列哪个器官分泌生长激素()
A、肾上腺
B、松果体
C、胸腺
D、垂体
学生答案:D
3、()是指经过消化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道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A、咀嚼
B、吸收
C、消化
D、分泌
学生答案:B
4、学前儿童眼睛的晶状体比成人扁,眼球的前后径短,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之后,易形成()
A、弱视
B、生理性远视
C、假性近视
D、正常视力
学生答案:B
5、以下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骨骼运动的特点()
A、足弓易塌陷
B、骨骼柔软易弯曲
C、腕骨未完全钙化
D、脊柱出生时已定型
学生答案:D
6、婴幼儿体格发育的速度呈()。
A、直线下降式
B、波浪式
C、直线上升式
D、平缓直线式
学生答案:B
7、我们人出生后生长最快的阶段是()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婴儿期
D、学龄期
学生答案:C
8、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A、心脏
B、肝脏
C、躯干
D、大脑
学生答案:A
9、牙齿排列情况和龋齿发病率无关。()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A
10、下列选项中符合“正侧发展规律”的是()
A、儿童在婴儿期体重在一年中增加2.2倍,而在幼儿期体重一年只增加3千克左右
B、5个月拿东西一把抓,10个月左右用指尖拿东西,1岁左右用两手指捏东西
C、6~9个月大的婴儿才知道寻觅被藏匿起来的玩具
D、“三翻六坐八爬爬”
学生答案:B
11、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走平衡木练习、骑羊角球、串珠、扣纽扣等活动,主要是为了刺激幼儿的()发展。
A、间脑
B、小脑
C、脑干
D、大脑
学生答案:B
12、儿童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13、下列器官不属于泌尿系统的是()
A、肛门
B、输尿管
C、肾脏
D、膀胱
学生答案:A
14、()接触的事物增多,促进了语言、思维、交往能力发展,智力发育较快,因此,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良好时期。
A、胎儿期
B、幼儿期
C、新生儿
D、婴儿期
学生答案:B
15、反应呼吸系统功能的指标有()
A、血压
B、肺活量
C、脉搏
D、心率
学生答案:B
16、下列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后天因素是()
A、内分泌
B、生活制度
C、社会因素
D、体育锻炼
学生答案:A
二、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卫生学形考作业一多选题答案
1、下列哪些属于人的生长发育遵循的规律()
A、由粗到细
B、由近及远
C、由简单到复杂
D、由上到下
学生答案:A;B;C;D
2、人体中主要的组织有哪些()
A、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神经组织
D、上皮组织
学生答案:A;B;C;D
3、下列哪些属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A、兴奋性
B、新陈代谢
C、生长发育和生殖
D、适应性
学生答案:A;B;C;D
4、下列哪些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
A、淋巴组织
B、心脏
C、动脉
D、毛细血管
学生答案:B;C;D
5、下列哪些属于淋巴系统的组成部分()
A、淋巴结
B、心脏
C、淋巴管道
D、扁桃体
学生答案:A;C;D
6、下列哪些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A、饮食
B、眨眼
C、喷嚏
D、防御
学生答案:A;B;C;D
7、下列哪些属于学前儿童耳的特点()
A、易患中耳炎
B、咽鼓管短而宽,水平位
C、听觉敏锐,对噪音敏感
D、外耳道皮肤娇嫩容易感染
学生答案:A;B;C;D
8、下列哪些器官属于上呼吸道()
A、喉
B、气管
C、鼻
D、咽
学生答案:A;C;D
9、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儿童体格发育的指标()
A、身高
B、耐力
C、体重
D、胸围
学生答案:A;C;D
三、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卫生学形考作业一判断题答案
1、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其中非条件反射是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2、人体的各器官和系统的发育都是同步进行的。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3、生长是细胞、系统、组织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4、儿童出生后先抬头,再抬腿,再会坐、立、行。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5、学前儿童通常半年应该测查一次视力。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6、学前儿童消化道消化能力强,吸收能力弱。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7、学前儿童出血时血凝固的较快。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8、学前儿童骨骼肌收缩力差,容易疲劳。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9、学前儿童血糖降低时,会使脑功能发生紊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头晕、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10、学前儿童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能力较差,若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11、学前儿童乳牙因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容易生龋齿。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四、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卫生学形考作业一简答题答案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一般得分:10
1、如何做好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卫生与保健。
学生答案:
1.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当孩子上了幼儿园,排尿还不是很好的话。家长不仅要告诉孩子按时排尿,还要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让老师提醒孩子定时排尿,尤其是在一些组织集体活动或睡觉前。但要注意不能太频繁地让幼儿排尿,否则会影响他们正常的贮尿功能,引起尿频。
2.不憋尿
我们也不要让儿童长时间憋尿,因为尿的生成是连续的,而膀胱的贮尿量是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积尿太多,除了会造成膀胱过分膨胀,使膀胱壁过度伸展而失去收缩能力,甚至会发生排尿困难,也容易造成感染。
3.饮水要充足
每天要让幼儿喝适量的开水,使体内废物能及时随尿排出,维护身体健康。另外,人体内如有充足的尿液自上而下流动,对尿道也有清洗作用,可以减少上行性感染。学前儿童缺乏自我照顾能力,玩得高兴时,即使渴了也想不起来喝水,教师应提醒学前儿童及时喝水。
4.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要培养幼儿每天晚上洗屁股的习惯,并注意清洗方式。幼儿园厕所、便盆要每天洗刷,定期进行消毒。
5.注意观察尿液
正常的尿液一般呈淡黄色,患病时尿液的颜色就会发生改变,要注意经常观察尿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困难得分:10
2、案例分析:5岁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易摔倒且抗拒平衡木练习。请结合前庭觉发育理论,设计循序渐进的感统训练方案。
开放性题目,建议自行使用AI生成后人工润色,防止雷同0分(年费可专享定制)
学生答案1:
关于5岁幼儿易摔倒且抗拒平衡木的案例分析及感统训练方案
一、原因分析:基于前庭觉发育理论
该幼儿表现出的“易摔倒”和“抗拒平衡木”是两个高度相关的症状,其核心问题很可能源于前庭觉功能发育不足或整合失调。
前庭觉功能简介:前庭系统位于内耳,是我们感知头部位置、运动速度和方向、以及维持身体平衡的核心感官。它被称为“大脑的门槛”,负责处理所有关于重力和空间的信息。其两大主要功能是:
维持平衡与姿势:通过侦测头部的微小移动,指挥身体肌肉做出即时调整以防止摔倒。
协调眼球动作与空间感知:确保我们在移动中也能清晰看东西,并判断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距离。
问题关联性分析:
易摔倒:直接表明孩子的前庭系统无法高效地处理身体动态平衡信息。当地面稍有不平或身体重心轻微改变时,他的大脑无法迅速发出正确的指令来调整姿势,从而导致摔倒。
抗拒平衡木:平衡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前庭-本体觉活动。对于前庭觉敏感的孩子来说,狭窄且升高的平衡木会向大脑传递“极度不稳定、即将坠落”的危险信号,引发巨大的恐惧和焦虑。这种抗拒不是“不听话”,而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而对于前庭觉迟钝的孩子,他可能因为无法准确感知自身位置而屡屡失败,从而产生挫败感和抗拒。
二、循序渐进的感统训练方案设计原则
针对此案例,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减敏感化与建立信心:从低难度、高安全感的游戏开始,逐步升级挑战。
趣味性与游戏化:将训练融入游戏中,避免孩子因“练习”而产生额外压力。
全方位刺激:结合线性、旋转、上下等多种形式的前庭刺激。
尊重个体差异: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出现恐惧或不适,应立即退回上一阶段。
三、阶段性训练方案
第一阶段:基础建立与减敏感
目标:提供温和的前庭刺激,建立身体意识,消除恐惧。
摇晃游戏:坐在或趴在大龙球上,家长轻轻前后、左右摇晃孩子。或使用摇摇马、秋千。
滚动游戏:在地毯上或软垫上进行“卷寿司”游戏,用垫子将孩子轻轻裹住并滚动,提供全身触压感和线性前庭刺激。
原地旋转:手拉手进行“小陀螺”游戏,缓慢旋转2-3圈即停止,并可玩“不倒翁”游戏,让孩子向各个方向倒下并由家长接住。
路径行走:在地面上用胶带贴出直线、曲线或“脚印”,让孩子沿线行走,初步建立“线”的概念。
第二阶段:提升挑战与平衡练习
目标:在轻微不稳定中学习平衡控制,强化脚底本体感。
枕头路:将家里的枕头、沙发垫放在地上,组成一条道路,让孩子从上走过。
低矮平衡板:使用波浪形或可摇晃的平衡板,最初可让孩子坐着玩,逐渐尝试站立并保持平衡。
跨越障碍:设置一些低矮的障碍物,让孩子练习跨过,提升抬腿力量和动态平衡。
斜坡行走:利用社区的缓坡或小滑梯的爬梯,进行上坡和下坡的行走练习。
第三阶段:动态平衡与高度适应
目标:适应一定高度,在移动中整合前庭-视觉-本体觉信息。
宽桥游戏:使用宽度较宽的平衡木或稳固的长凳。开始时家长可全程牵手辅助,逐步过渡到一只手辅助,最后尝试独立行走。
倒走与侧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尝试在宽平衡木上向后走或横向走,变换动作模式以强化神经适应。
跨步游戏:在平衡木上放置小玩具,让孩子每走一步就蹲下捡起一个,整合平衡与重心转移。
第四阶段:综合应用与技能巩固
目标:能够在标准器械上完成行走,建立自信心。
标准平衡木尝试:选择标准幼儿园平衡木。重复第二、三阶段的辅助过程,家长始终在旁保护。
增加复杂度:在平衡木上完成持物行走、头顶沙袋行走、投接沙包等任务,提升专注力和平衡能力的自动化水平。
泛化到生活:鼓励孩子尝试马路牙子、田埂等自然环境中的“平衡木”,将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学生答案2:
5岁幼儿前庭觉感统训练方案
一、训练理论依据
前庭觉在内耳,负责感知身体空间位置等信息。5岁幼儿前庭功能处于快速发展期,刺激不足或体验单一易出现平衡问题。本方案遵循“前庭觉刺激循序渐进”原则,先建立感知基础,再提升平衡控制能力,最后结合趣味场景强化功能与自信。
二、训练目标
短期(1-2周):幼儿能在稳定支撑面完成简单动态平衡动作,对平衡类游戏无明显抗拒。
中期(3-4周):能在低度不稳定支撑面自主行走,前庭调节能力提升,户外活动摔倒频率减50%。
长期(5-6周):能独立平稳通过1米长、10cm高的低平衡木,主动参与平衡类游戏,前庭平衡功能适配发展水平。
三、分阶段训练方案(每周3次,每次20分钟,户外或感统室进行,教师全程陪伴保护)
第一阶段:基础前庭适应期(第1-2周)——稳定支撑,建立感知
核心思路:通过稳定支撑面结合慢速、重复性动作,让幼儿熟悉前庭觉对平衡的调节,消除恐惧。
游戏1:“小熊过桥”(地面直线行走)
准备:用彩色胶带在地面贴直线,放小熊玩偶。
操作: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扮演小熊沿直线行走,给予奖励,不强迫重复。
前庭刺激:感知身体与地面相对位置,建立“身体姿态与平衡”关联。
游戏2:“软垫小超人”(平垫动态平衡)
准备:铺软质平衡垫,放超人披风。
操作:幼儿穿披风在垫上按指令做动作,教师鼓励。
前庭刺激:软质垫弹性提供不稳定信号,强化前庭对肌肉控制。
第二阶段:平衡能力提升期(第3-4周)——低度不稳定,强化控制
核心思路:引入低度不稳定支撑面,增加动作动态性,提升平衡控制能力。
游戏1:“小兔跳垫”(平衡垫跳跃)
准备:排列平衡垫,放胡萝卜道具。
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跳跃,保护并辅助,给予奖励。
前庭刺激:提供动态位置变化信号,提升对“动态平衡”的感知与反应速度。
游戏2:“小松鼠过梯”(矮平衡梯行走)
准备:用矮平衡梯,放松果玩具。
操作: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行走,辅助并给予奖励,逐步减少依赖。
前庭刺激:强化对“静态平衡”的精细控制,为平衡木练习铺垫。
第三阶段:平衡木适应期(第5-6周)——场景迁移,消除抗拒
核心思路:迁移至低平衡木,通过趣味情境降低抗拒,转化平衡能力。
游戏1:“小蚂蚁运粮”(低平衡木初体验)
准备:搭建低平衡木,放“粮食”。
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运粮,初期辅助,不强迫推进,逐步过渡。
前庭刺激:提供“空间高度”信号,完成前庭适应。
游戏2:“森林小卫士巡逻”(平衡木综合应用)
准备:结合道具营造“巡逻”场景。
操作:幼儿完成连贯任务,教师观察辅助,完成后颁发证书,增加难度。
前庭刺激:实现对平衡木的完全适应,消除抗拒心理。
四、训练注意事项
情绪优先:训练前激发兴趣,出现抗拒或紧张暂停训练,转为轻松游戏。
安全防护:训练道具固定稳固,教师保持保护距离。
个体差异:进度缓慢可延长阶段时间,调整道具难度,确保在“最近发展区”提升。
学生答案3:
循序渐进的感统训练方案:
第一阶段:基础适应与兴趣激发(1-2周)
目标:降低幼儿对平衡类活动的抗拒心理,建立基础前庭刺激体验。
训练内容:
摇摆游戏:使用家用秋千或旋转椅,以每分钟30-40转的速度进行2分钟短时摇摆,家长同步哼唱童谣分散注意力。
触觉铺垫:在地板铺设不同材质(丝绸、麻布、泡沫)的2米路径,让幼儿闭眼赤脚行走,同步用语言引导”现在踩在云朵上”。
动态坐垫:让幼儿坐在充气瑜伽球上完成简单拼图,家长辅助保持球体稳定,每日10分钟。
第二阶段:静态平衡建立(3-4周)
目标:提升本体觉与前庭觉协同能力,建立身体空间定位感。
训练内容:
单脚支撑进阶:从双手扶椅背单脚站立10秒开始,逐步过渡到双手叉腰站立30秒,配合”金鸡独立”儿歌增强趣味性。
视觉追踪训练:让幼儿手持激光笔照射墙面移动光点,同时单脚站立完成光点追踪,每日3组,每组5次。
平衡台初体验:使用低高度(15cm)平衡板,家长双手保护下完成前后摇摆,同步播放轻音乐缓解紧张情绪。
第三阶段:动态平衡发展(5-8周)
目标:强化前庭系统对动态变化的调节能力,建立运动自信心。
训练内容:
改良平衡木:将公园平衡木宽度增至20cm,高度降至10cm,两侧设置彩色安全绳作为视觉引导。采用”小火车”游戏形式,家长在前示范,幼儿手持毛绒玩具跟随。
旋转适应训练:使用电动旋转盘,从每分钟15转开始,每次旋转后让幼儿完成指定动作(如捡起地面积木),逐步提升至25转/分钟。
多维跳跃:在软垫上设置不同形状(圆形、方形)的跳格子,要求幼儿边跳边说出形状名称,同步训练空间感知与语言能力。
第四阶段:综合应用训练(9-12周)
目标:实现前庭觉在复杂情境中的有效应用,提升运动企划能力。
训练内容:
情景平衡道:整合平衡木、跳格子、软梯等元素,设计”森林探险”主题路径,设置任务卡(如”跨过小溪”需单脚跳跃)。
球类互动:使用直径30cm的充气球,进行家长与幼儿对抛训练,要求接球时保持单脚站立,逐步增加抛球高度与速度。
障碍骑行:在安全场地设置S型绕桩,让幼儿骑带辅助轮自行车完成,同步训练视觉空间判断与身体控制。
实施要点:
每次训练前进行5分钟关节活动,重点活动踝关节与髋关节。
采用”3分钟规则”:当幼儿出现抗拒情绪时,立即切换至简单任务维持参与度。
每周记录训练数据,包括平衡木通过时间、单脚站立时长等量化指标。
每月进行1次阶段性评估,根据幼儿前庭功能发展水平动态调整训练方案。
该方案融合前庭觉发育的阶段性特征,通过由静到动、由简入繁的训练梯度,逐步激活幼儿的前庭系统调节能力。特别注重将治疗性训练转化为游戏化体验,利用5岁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通过情景创设与即时反馈机制,有效提升训练依从性。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