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3答案

内容查看

一、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3单选题答案

1、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2、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的严重失调问题。

A、土地与生态

B、经济与生态

C、人口与粮食

D、经济与粮食

学生答案:B

3、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下列()元素或物质循环失调结果。

A、O

B、H2O

C、N

D、C

学生答案:C

4、下列生物中,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是()。

A、狗

B、大象

C、昆虫

D、银杏

学生答案:C

5、固氮菌和菌根菌在微生物生态工程中有重要地位,已在农业丰产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6、我国的稻田养鱼生态工程可以建立良好的农渔复合生态系统。()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7、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植物常常表现为同一生活型,其原因是:()。

A、趋同适应

B、趋异适应

C、物种共生

D、物种竞争

学生答案:A

8、种群密集型设计、设施型设计、变更产出期设计等都属于农业生态工程时间设计方法。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9、N、P、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可替代性

C、有主次之分

D、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学生答案:A

10、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的循环是:()。

A、地质大循环

B、气相型循环

C、沉积型循环

D、生物小循环

学生答案:A

11、加剧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多种,其中贡献率最大的是()。

A、O3

B、CH4

C、CO2

D、N2O

学生答案:C

12、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

A、种群平衡

B、种群爆发

C、生态入侵

D、种群衰退

学生答案:C

13、()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A、森林

B、农田

C、农业

D、草地

学生答案:C

14、农田杂草的生物防治比农田害虫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更容易。()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15、改善下列哪个因子获得的效益最大()。

A、最大因子

B、不足因子

C、主导因子

D、限制因子

学生答案:D

16、下列属于人工驯化生态系统是()。

A、农业生态系统

B、宇宙飞船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学生答案:C

17、生物休眠最主要的作用是:()。

A、贮藏能量

B、抵御逆境

C、促进代谢

D、安全越冬

学生答案:A

18、谷坊、小水库、淤地坝措施属于水土保持的耕作措施。()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19、热带季雨林区的年降雨量约为:()。

A、1000mm

B、1500mm

C、2000mm

D、800mm

学生答案:C

20、()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但决定整体群落的内部构造和特殊环境。

A、附属种

B、亚优势种

C、优势种

D、建群种

学生答案:D

21、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工业产品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可更新资源

D、社会资源

学生答案:B

22、在畜牧养殖中加入新的食物链环节,可以实现农业动物养殖的综合化。()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23、相对而言,农田杂草的生物防治比农田害虫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更容易一些。()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A

24、现代农业生态工程偏重生态学原理,可以不遵循经济学原理。()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二、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3多选题答案

1、持续农业的目标有()。

A、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

B、增加农业收入

C、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D、提高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学生答案:A;B;C;D

2、对陆生植物群落来说,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条件。

A、土壤

B、湿度

C、光照

D、温度

学生答案:B;C;D

3、地球目前出现的极大生态危机包括()。

A、环境

B、粮食

C、人口

D、资源

学生答案:A;B;C;D

4、()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

A、太阳能

B、人工辅助能

C、自然辅助能

学生答案:A;B

三、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3综合题答案

题型:综合题主观题分值20分难度:简单得分:20

1、沼气能的开发利用。

1、沼气综合利用的定义及生态学意义。

学生答案:沼气综合利用指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按食物链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对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进行多层次利用,为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创造有利条件。

1)沼气是生态农业的组成环节,在畜禽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建设中,需要沼气综合利用来发展生物质能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向着无污染无废弃物工程发展。

2)沼气综合利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系统中沼气起着截流系统外溢的作用,保证了生态农业系统内能量的逐步积累。

2、请解释沼气发酵的过程。

学生答案:1)水解发酵阶段,各种固体有机物通常不能进入微生物体内被微生物利用,必须在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表面酶的作用下,将固体有机质水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可溶性单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这些分子量较小的可溶性物质就可以进入微生物细胞之内被进一步分解利用。

2)产酸阶段,各种可溶性物质(单糖、氨基酸、脂肪酸),在纤维素细菌、蛋白质细菌、脂肪细菌、果胶细菌胞内酶作用下继续分解转化成低分子物质,同时也有部分氢(H2)、二氧化碳(CO2)和氨(NH4)等无机物的释放。但在这个阶段中,主要的产物是乙酸,约占 70%以上,所以称为产酸阶段。

3)产甲烷阶段,由产甲烷菌将第二阶段分解出来的乙酸等简单有机物分解成 CH4 和 CO2,其中二氧化碳在氢气的作用下还原成 CH4。这一阶段叫产气阶段,或叫产 CH4 阶段,该阶段要求绝对厌氧。

3、请简述影响沼气发酵的主要因素。

学生答案:(1)适宜的发酵温度:一般中温菌种为30~35oC,高温菌种为50~60oC。

(2)酸度:甲烷菌最适pH值为6.8~7.2,当pH值<6(偏酸)或pH值>8 (偏碱)时,细菌繁殖受到极大影响。

(3)碳氮比:植物秸秆是微生物发酵中的主要碳源,而人畜粪便是主要氮源。只有二者比例合适才有利于正常产气,适宜的碳氮比为20左右。

(4)投配率:投配率是每日添加料液占沼气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投配率过高,由于消化不完全会导致有机酸积累,使产气率下降;投配率过低,由于有机物减少, 产气量也随之减少,中温发酵的投配率以6%~8%为宜。

(5)严格的厌氧条件:沼气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产甲烷菌是种厌氧性细菌,对氧特别敏感,要严格密闭,不漏水,不漏气。

(6)有害物质:很多重金属离子可使微生物的酶系统失活,因此投料中要避免有害物质的进入。

四、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3简答题答案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20分难度:简单得分:18

1、探讨数字技术(物联网、AI、区块链)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与潜在风险。

开放性题目,建议自行使用AI生成后人工润色,防止雷同0分(年费可专享定制)

学生答案1:数字技术为农业生态工程的精准化、高效化发展提供全新路径,同时也伴随技术适配与系统安全的潜在挑战。在应用前景上,三类技术各有核心价值:物联网通过土壤传感器、无人机遥感等设备,实时采集农田温湿度、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等数据,为 “稻 – 鱼 – 鸭共生”“林下种植” 等生态模式提供动态调控依据,例如精准监测水体溶氧量,避免传统经验化管理导致的生态失衡,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20%-30%;AI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生态系统配置,如通过机器学习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 “秸秆还田 – 土壤碳汇” 的关联模型,精准测算有机肥施用量,既保障土壤肥力,又减少养分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还可识别病虫害天敌种群变化,辅助构建生态防治体系;区块链则为农产品溯源与生态价值量化提供信任支撑,如记录有机农业中 “废弃物资源化 – 种植 – 加工” 全流程数据,确保生态认证可信度,同时实现碳汇量、生态产品价值的透明核算,助力生态补偿机制落地。
潜在风险需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技术适配性不足,物联网设备、AI 算法多基于规模化农田开发,在丘陵山地等复杂地形的生态工程中易出现数据采集偏差,且高成本设备对小农户门槛较高;二是数据安全隐患,区块链虽保障数据不可篡改,但农业生产数据(如土壤肥力、种植模式)涉及农户隐私与区域农业安全,存在数据泄露或被恶意利用的风险;三是生态依赖性风险,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可能弱化农户对传统生态规律的认知,若技术故障或算法偏差,可能破坏 “种养循环” 等生态平衡,反而引发新的环境问题。需通过技术本土化改造、完善数据监管制度、结合传统生态智慧,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的协同发展。

学生答案2:数字技术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正展现出革命性前景,但也伴随显著风险。物联网通过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温度和作物生长状态,实现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预警,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环境污染;AI技术依托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分析农业大数据,可预测产量、优化种植策略,甚至驱动自动驾驶农机执行播种或收割,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生产精度;区块链则通过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追溯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增强食品安全透明度,助力有机农业和低碳认证的市场溢价。三者协同可构建“智慧农业生态系统”,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方向转型。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面临潜在风险:高昂的硬件投入和维护成本可能加剧小农经济的数字鸿沟,导致规模化农场垄断技术红利;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突出,农田感知数据和农场经营信息可能被滥用或遭受网络攻击;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传统农业经验的价值,而算法偏差或传感器故障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引发大面积减产或生态失衡;区块链的能源消耗问题与农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内在矛盾。因此,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本地化适配以及建立风险缓冲机制,才能确保数字技术在农业生态工程中发挥最大效益的同时规避潜在弊端。

学生答案3:数字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伴随着一定的潜在风险。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通信设备和数据分析平台的集成,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精准监测。它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以及气象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从而实现精准灌溉、施肥,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设施农业,精确调控温室的温度、光照、湿度等,为作物创造最佳生长环境。AI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则更加广泛。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的方法,AI可以分析大量农业数据,预测作物产量,优化种植和灌溉策略。例如,使用深度学习融合的端到端模型可以预测水稻产量,而时间序列图像分析可以用于青贮玉米的产量预测。AI还可以应用于病虫害智能预警与防治,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迹象,制定精准的防治方案。

数字技术在农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也伴随着潜在风险:技术成本高是数字技术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分析平台等硬件设备的采购和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来说可能难以承受。数据安全也是一大挑战。随着农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越来越广泛,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数据泄露或被恶意利用可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0
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话,就打赏一下支持文章作者
课程作业辅导,点击图片加微信,有偿服务

评论0

请先

站点公告

本站已经将所有内容都转移到下方微信小程序里,如果有需要答案可以扫码下方微信小程序寻找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