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2答案

内容查看

一、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2单选题答案

1、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自然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有机农业

学生答案:C

2、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大气

C、太阳辐射

D、生物群落

学生答案:D

3、农田杂草的生物防治比农田害虫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更容易。()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A

4、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

A、正相互作用

B、偏利作用

C、中性作用

D、负相互作用

学生答案:D

5、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可替代性

B、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C、同等重要性

D、有主次之分

学生答案:C

6、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

A、毒害

B、浓缩

C、平衡

D、降低

学生答案:B

7、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经济产量

B、输入输出特点

C、高生物多样

D、高生物产量

学生答案:B

8、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社会资源

C、工业产品资源

D、不可更新资源

学生答案:D

9、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10、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

A、赤潮

B、厄尔尼塔现象

C、拉尼拉现象

D、温室效应

学生答案:D

11、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是因为其中包括()。

A、生物组分

B、太阳辐射

C、环境组分

D、水

学生答案:A

12、农业生态系统是()。

A、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B、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C、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生态系统

学生答案:B

1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限制因子定律

B、十分之一定律

C、热力学第二定律

D、热力学第一定律

学生答案:A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

A、化肥

B、粮食

C、污染危机

D、石油

学生答案:C

15、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寄生

B、互利共生

C、偏利共生

D、原始协作

学生答案:B

二、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2多选题答案

1、自然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不施用农药

B、不用除草剂

C、不施用化肥

D、不翻耕土地

学生答案:A;B;C;D

2、根据被固定物质的性质,物质循环的库可分为()。

A、大气库

B、植物库和动物库

C、水体库

D、土壤库

学生答案:A;B;C;D

3、水分循环的形式主要有()。

A、径流

B、腾发

C、降水

D、蒸发

学生答案:A;C;D

4、现代农业的辅助能投入包括()。

A、资源性投入

B、设施性投入

C、基因性投入

D、科技性投入

学生答案:A;B;C

5、以下属于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的是()。

A、学科交叉性

B、理论实用性

C、宏观层次性

D、研究统一性

学生答案:A;B;C;D

6、地球目前出现的极大生态危机包括()。

A、环境

B、资源

C、粮食

D、人口

学生答案:A;B;C;D

7、对陆生植物群落来说,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条件。

A、湿度

B、温度

C、光照

D、土壤

学生答案:A;B;C

8、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有()。

A、热力学定量

B、耐受性定量

C、最小因子定量

D、最大因子定量

学生答案:B;C

9、陆地生态学可分为()。

A、草原生态学

B、海洋生态学

C、沙漠生态学

D、森林生态学

学生答案:A;C;D

10、农业环境是由以下两个环境复合而成的()。

A、生物环境

B、人工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学生答案:B;D

三、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农业生态工程形考作业2简答题答案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20分难度:简单得分:17

1、论述农田景观格局优化对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并提出3条可操作的设计策略。

学生答案:农田景观格局优化是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在于它通过系统性重构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从根本上协调农业生产、生物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间的矛盾。传统农业景观的均质化与碎片化并存特征,不仅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传粉与天敌服务衰退,还加剧了面源污染与水土流失风险。而格局优化通过科学配置农田、林地、沟渠、草地等要素,能够显著提升景观异质性与连通性,从而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方面,合理的斑块布局与廊道网络可促进养分循环、水分调控与有害生物生态调控,降低对外部投入的依赖;另一方面,它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尤其对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极端事件具有缓冲作用。

可操作的设计策略包括:(1)构建多层次生态廊道体系,沿田埂、沟渠及道路边坡种植本土蜜源植物与灌木带,宽度不少于3-5米,连接孤立栖息地斑块,为传粉者、天敌昆虫及小型兽类提供迁移通道与避难所;(2)推行非生产性生态地块镶嵌模式,在集中连片农田中保留或设置至少占总面积5%-10%的生态边界带、缓冲植被区或季节性湿地,采用草本与豆科植物混播增强土壤固氮能力,并拦截农业径流中的氮磷污染物;(3)实施作物配置的时空异质性设计,在区域尺度规划作物轮作与间作方案,形成不同生育期、高度与结构的作物斑块交错分布,同时搭配乔木篱笆或防风林网络,形成微气候调节单元,抑制病虫害扩散并减少风蚀水蚀。这些策略均需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本地生态本底调查,通过遥感与GIS技术进行空间模拟评估,最终形成适配于地域特征的精细化设计模板。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20分难度:简单得分:18

2、分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工程途径及其对“双碳”目标的贡献。

学生答案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工程途径,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将传统视为“废弃物”的秸秆、畜禽粪便、加工残渣等转化为高值产品,具体途径包括:其一,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与提纯生物天然气,替代化石能源并减少甲烷直接排放,其残留沼渣沼液经处理后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可提升土壤固碳潜力并减少化肥生产与施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其二,采用热解炭化技术将秸秆等转化为生物炭,并将其稳定封存于土壤中,不仅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地力,更因其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可实现碳的长期固定,是直接的负排放技术;其三,通过基质化栽培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食用菌栽培基料或园艺育苗基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促进农业系统内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因废弃物露天焚烧或自然腐烂带来的温室气体瞬时释放。这些途径对“双碳”目标的贡献是双向的:一方面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替代化石能源和遏制不当处置方式的排放实现;另一方面则主动增加碳固定,尤其是通过有机肥和生物炭还田显著提升农业土壤这一巨大碳库的容量,从而推动农业从传统的碳源向碳汇转型,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与生态路径。

学生答案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生态工程 “循环再生、系统协同” 逻辑,形成三类核心途径,同时从 “减排” 与 “增汇” 双向助力 “双碳” 目标。其一为物质循环还田途径,通过堆肥、生物腐熟等技术,将畜禽粪便、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回归农田,如秸秆粉碎还田配施腐熟剂,或粪便经高温堆肥去除病原菌后还土,既替代 30%-50% 化肥用量,减少化肥工业生产碳排放,又补充土壤有机质,每公顷农田年可提升土壤有机碳 0.5-1 吨;其二是能源化转化途径,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将高水分废弃物转化为沼气,替代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单座中型沼气工程年可替代标煤 200 吨以上,减少 CO₂排放 450 吨,发酵残渣还可作为有机肥二次利用,形成 “能源 – 肥料” 闭环;其三为生物质材料化途径,将秸秆、稻壳加工为生物质燃料棒、可降解地膜或食用菌培养基,替代塑料、木材等,如秸秆基可降解地膜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传统塑料地膜降低 40%,且降解后可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对 “双碳” 目标的贡献体现在两方面:减排上,避免废弃物露天焚烧和随意堆放产生甲烷,同时通过能源替代、化肥减量间接减少工业碳排放,我国每年可通过该方式减排 CO₂当量 1.5 亿吨以上;增汇上,有机肥还田持续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生物质材料化延长碳封存周期,构建农业系统内部 “碳储存库”,为农业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0
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话,就打赏一下支持文章作者
课程作业辅导,点击图片加微信,有偿服务

评论0

请先

站点公告

本站已经将所有内容都转移到下方微信小程序里,如果有需要答案可以扫码下方微信小程序寻找

显示验证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