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土壤地理学第三次作业单选题答案
1、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2、淋溶土分布的地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水分季节变化明显,土壤黏化作用普遍。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3、富铝化作用是富铝土形成的基本过程,也是唯一过程。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A
4、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母质
D、生物
学生答案:B
5、灰色森林土多分布于山地,土壤肥沃,宜发展林业。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6、在气候湿润、排水不良的地区,土层中的水分停滞时期较长,容易引起土壤沼泽化。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7、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A、伊利石
B、高岭石
C、绿泥石
D、蒙脱石
学生答案:D
8、富铝土的诊断层厚度一般在30Cm以下。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9、弱淋溶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盐渍化。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10、红壤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11、江苏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冻结型
C、停滞型
D、非淋溶型
学生答案:B
12、以下哪种土壤退化类型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
A、土壤污染
B、盐碱化
C、火山灰堆积
D、自然侵蚀
学生答案:A
1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制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制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虽然三个体系详简不一,但都利用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参比。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14、适宜种植茶树(喜酸性土壤)的土壤类型是:
A、红壤
B、潮土
C、盐碱土
D、黑土
学生答案:A
15、任何土壤的形成都存在生物富集作用,但富铝土的生物富集作用表现特别强烈。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16、弱淋溶土分布区,气候类型多样,而且过渡性地带多,表现出季节性的干旱,具有半湿润和半干旱的气候特征。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17、灰化土分布在寒温带湿润气候区,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A、错误
B、正确
学生答案:B
二、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土壤地理学第三次作业判断题答案
1、“土壤污染修复”属于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2、等高种植是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耕作方式。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3、一水型氧化铝常见于热带土壤和石灰岩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中。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4、土壤利用仅指农业种植,不包括林业或建设用地开发。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5、有机质多的土壤相对密度大,轻质矿物质多的土壤相对密度较小。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6、石英是土壤中含量最丰富、最平常的,也是最主要的原生矿物。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7、砂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合种植水稻。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8、从土壤组成的物质总体来看,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相而分散的物质系统。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9、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一定越高。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B
10、原生矿物主要分布于沙粒和粉粒内,尤其是在干冷地区化学风化较弱的土壤中表现更明显。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11、土壤板结会降低作物根系透气性,影响生长。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12、过度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A、正确
B、错误
学生答案:A
三、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土壤地理学第三次作业简答题答案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20分难度:简单得分:18
1、论述盐渍化土壤的成因、分类及改良利用技术。
学生答案:成因: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盐分随水分蒸发累积;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地形低洼排水不畅;母质含盐量高或海水倒灌
分类:依据盐分组成划分为氯化物型、硫酸盐型及危害最烈的苏打(碱性)型;按盐化程度则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盐化土
改良利用:利用排水、井灌井排、冲洗等灌溉和排水措施,以消除土壤中多余盐分和控制地下水位,是重要的工程改良措施。同时要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如:种植水稻、种植绿肥、耕作与施肥等方法,平整土地,合理耕作,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措施,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预防突然次生盐碱化和预防以改良好的盐碱地反复,因特别注意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20分难度:简单得分:18
2、阐述红壤退化机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学生答案:退化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土壤酸化加剧,由于高温多雨气候导致盐基离子强烈淋失,同时铝、锰等致酸离子活化析出,加之过量施用氮肥等人为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土壤pH值,产生铝锰毒害;二是有机质衰减与结构劣化,垦殖后植被更替使有机质来源锐减,在剧烈矿化分解作用下含量迅速下降,导致土壤团聚体破坏、板结硬化、保肥保水能力衰退;三是养分贫瘠化,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使本已贫乏的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严重“脱硅富铝”,肥力基础薄弱;四是水土流失与生态功能退化,陡坡垦殖、顺坡耕作等破坏了原生植被,使表层稀薄的土壤在降雨冲刷下大量流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急剧下降。
可持续利用对策必须遵循“保护与培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如等高种植、修筑梯田、实行间作套种与农林复合经营,有效截留水土资源;大力推行土壤肥力综合培育技术,包括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推行秸秆还田以提升有机质、改善结构,并配合施用石灰、钙镁磷肥等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中和酸性、补充盐基;实施养分资源高效管理,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配比,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缓地力衰竭;推进因地制宜的生态退耕与结构调整,对退化严重区域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同时发展适应当地酸性红壤的特色经济作物与果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最终保障红壤资源的永续利用。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