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形考作业一单选题答案
1、艺术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理所当然地会作用于幼儿的发展()[判断题]
A、×
B、√
学生答案:B
2、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儿童的音乐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判断题]
A、×
B、√
学生答案:A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那一年颁布的?()
A、2010年
B、1989年
C、2012年
D、2001年
学生答案:C
4、“母语教学”是由德国著名教育家奥尔夫提出的。()[判断题]
A、√
B、×
学生答案:B
5、以下属于我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教育理念的是:()
A、重兴味,轻写实
B、活教育理论
C、刺激反应说
D、儿童中心论
学生答案:A
6、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是人们进行艺术活动的动力,这是以下哪个艺术起源学说的观点:
A、巫术说
B、模仿说
C、游戏说
D、表现说
学生答案:C
7、艺术活动可以把幼儿简单的情绪升华为丰富的情感。()[判断题]
A、√
B、×
学生答案:A
8、和原始人类一样,幼儿的绘画作品、唱的歌曲、跳的舞蹈等几乎都是模仿来的,所以艺术肯定源自人类模仿的天性。()[判断题]
A、×
B、√
学生答案:A
9、艺术能够通过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对艺术()功能的描述。
A、审美功能
B、娱乐功能
C、认知功能
D、教育功能
学生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根据表现的手段和方式划分的艺术种类的是:
A、表演艺术
B、造型艺术
C、时空并列艺术
D、语言艺术
学生答案:C
二、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形考作业一多选题答案
1、艺术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包括:()[多选题]
A、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B、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C、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D、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学生答案:A;B;C;D
2、关于审美的教育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多选题]
A、我们创作艺术作品必须首先考虑其教育意义
B、强调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往往艺术价值都不高
C、幼儿园是教育机构,所有的艺术活动,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
D、我们欣赏艺术就是为了娱乐,教育意义不重要
学生答案:A;B;C;D
3、以下哪些教育理论是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多选题]
A、节奏教学法
B、体态律动
C、节奏唱名法
D、即兴音乐
学生答案:B;D
4、1903年之后,我国涌现出了哪几位教育家,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多选题]
A、丰子恺
B、陈鹤琴
C、蔡元培
D、陶行知
学生答案:B;C;D
5、关于艺术正确的说法是:()[多选题]
A、艺术是艺术家的内心精神追求
B、人人看得懂的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C、艺术都要依靠不同的媒介来表现
D、艺术作品可反映社会生活、自然界的方方面面
学生答案:A;C;D
三、2025年秋江苏开放大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形考作业一简答题答案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5分难度:一般得分:5
1、名词解释——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学生答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围绕儿童审美能力与人格发展设计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通过艺术载体实现综合育人目标。这一教育形式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启蒙与艺术启蒙.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30分难度:较难得分:26
2、论述题——娜娜喜欢玩“仙女棒”,经常一个人拿着它,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舞蹈,有时还往上面贴一些闪亮的装饰。(第1问15分,第2问15分,共30分)
1.请从艺术起源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2.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现象开展教育活动?请举例说明。
学生答案:
(1)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2)幼儿教育中的很多素材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与教育是相互影响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教育意义深远。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幼儿教师的全新课题。新时代的活动引导方法需以解决传统教育中幼儿活动指导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切入点,融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自主自觉参与科学活动。
第一步,教师组织幼儿观看科学短视频,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活动初期,教师先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观看有趣的科学短视频,介绍气动小汽车的科学原理。虽然绝大多数的幼儿看不懂,但是大家会被五颜六色的气球、形态各异的小汽车吸引,当看到气球推动小汽车前进时更是大为惊奇,这样就能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教师利用道具演示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究欲。仅靠视频引导是无法让幼儿切实感受科学的奇妙的,所以教师还需要用道具演示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比如在观看视频后,教师用硬纸板、钉子、胶水以及气球等生活用品还原“气动小汽车”的制作过程,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力求精细、慢速,让幼儿看清楚搞明白。第三步,教师分组实操还原科学实验,增强实践能力。气动小汽车的制作仅靠幼儿一人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教师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大家以集体智慧还原科学实验,从而提升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组推选出小组长,带领其余三人共同制作气动小汽车。这个过程中某些幼儿会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并渗透激励教育,使其迎难而上完成任务。第四步,教师立足生活布置亲子任务,夯实教学成果。通过制作气动小汽车,幼儿明白了是气球中的气推动小汽车前进,那如果汽车更大更重,还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呢?教师以此问题布置亲子任务——制作重量为3kg的气动小汽车,并让小汽车跑一米远。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幼儿不仅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还能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穷无尽,甚至要超过成年人。科学就是探究世界的本质,所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必不可少。通过在《摩擦起电》活动中渗透绘画教育,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思考——电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吸住墙壁的?大家通过想象画出“电”的样子,有的幼儿认为“电”有很多细小的爪子可以抓住墙壁,有的幼儿则认为“电”有一张大嘴可以吸住墙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得科学探究更富有趣味性和拓展性,从而引导幼儿领略奇妙多彩的科学世界。科学教育不止于想象,还必须要进行实践分析,所以在《摩擦起电》活动中教师要加入有趣的小游戏,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之处。比如“挂气球”比赛,教师给幼儿准备若干气球,大家在一分钟内利用摩擦起电原理将气球“悬挂”在墙壁上,多者获胜。教师借助紧张刺激的比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割不开,科学探究就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所以在《摩擦起电》活动中教师需融合亲子教育活动,增加亲子共学项目,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完成探究活动。这个过程拉近了亲子关系,比如在《摩擦力》探究活动中,家长引导孩子探究生活中的摩擦力,诸如人走路时鞋和地面的摩擦力,车行驶时车轮和地面的摩擦力等,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集思广益。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中等得分:10
3、陈鹤琴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有哪些?
学生答案:
一、在艺术教育的目的及意义方面,陈鹤琴曾多次撰文提倡对儿童实行艺术教育,他认为音乐、图画、手工活动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审美感,发展幼儿的欣赏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绘画、手工、以及音乐活动都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想象力、表现力、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艺术教育的内容方面,认为艺术活动是“五指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健康活动、社会活动、自然活动、文学活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成为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陈鹤琴认为艺术活动应该包括唱歌、跳舞、图画、工艺等学科,通过这些艺术活动陶冶儿童的情感,在艺术活动中让儿童释放情感,表现真实的自己。
三、在艺术教育的方法上,陈鹤琴提出“整个教学法”,他曾尖锐指出“当今的艺术是把艺术简单化了,把艺术简单地等同于课程的学习,搞得干燥乏味、一点意思都没有”。他同时也反对把“图画、手工、唱歌等与其他学科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合”的教学,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儿童做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提出“整个教学法”,注重课程内容之间关联,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系统地交给儿童。
四、在艺术教育的原则上,陈鹤琴提出“快乐教育原则”、“本土化原则”和“生活化原则”。“快乐教育原则”就是在儿童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本土化原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扩充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儿童艺术教育的教材、课程、方法都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利用当地环境,发掘本土化教育课程。“生活化原则”就是艺术教育不能脱离儿童生活,把艺术教育和儿童的生活、和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儿童在一日的生活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中等得分:10
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答案: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源泉是“原本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Elementary”音乐,即原本性或元素性音乐。原本性音乐教育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于人的生命,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参与,自发的、自然的获得。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
(1)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节奏朗诵活动的内容除了童谣、游戏儿歌以外,还有谜语、谚语、词汇,甚至是无意义的单音与多音节。
(2)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是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
(3)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所用的乐器有奥尔夫乐器,也有其他乐器,甚至还可能运用各种能发出声音的普通物体。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是指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创造交流、分享、合作的机会。综合教学即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动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它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奥尔关音乐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和节奏教学法。“引导创法”即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引导创作法包括探索一模仿一即兴一创造四环节。“节奏教学法”强调从节奏人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节奏与语言和动作的结合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材和教具。
奥尔夫坚持把来自生活的教材作为最符合儿童天性、最自然和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其代表性教材5卷本的《学校音乐》,主要内容便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学校、班级的教师应按照这种思想去为他们所教的特定儿童群体选择更适合于他们的教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独特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为了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奥尔夫乐器是指一切具有原始乐器特征的、可用简单的大肌肉动作来演奏的、易于为初学儿童所掌握的乐器,其中包括被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当作乐器来演奏的普通物体。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10分难度:中等得分:10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学生答案:
(一)注重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想象,让儿童充分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表现艺术活动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良好的艺术教育应当遵循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给儿童艺术表达的充分自由和空间,鼓励儿童的大胆想象和创造,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激发情趣、激活兴趣、体验审美愉悦、体会满足感和成功感儿童在艺术活动中,除了满足了自己情感表达的需求外,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进一步而言,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为实现儿童的艺术表现而学习必要的技能,艺术教育倡导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给儿童自由表达的空间,保护儿童的艺术创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对艺术表现技能的学习。当儿童对艺术有了兴趣,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这门艺术就会成为儿童的爱好,同时也提升了艺术素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一味顺其自然最终只能导致儿童表达困难,并丧失兴趣。
(四)艺术教育要走向儿童的生活:艺术的内容、表现的形式、以及作品中展现的艺术思想都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生活中的点滴经验积累出发,帮助儿童形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掌握好儿童艺术发展的“敏感”时期,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上对艺术活动的需求,对他们的艺术行为提供活动条件并适时进行指导,才能为其终身保持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奠定基础。
题型:简答题主观题分值5分难度:一般得分:4
6、名词解释——引导创作法
学生答案:引导创作法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范例示范,帮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该方法强调学生运用基础元素性材料(如节奏、动作方式)经历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富有创造性的音乐表达。
请先
!